本文目录一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什么?怎么解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常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近代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不仅有与西方相同的原因,如市场成长、分工深化,更有近代中国特殊的原因。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变迁走过了一条特殊道路。
城市内部二元社会分割体现在不同身份的人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先后有严重区别;在空间方面,体现在城市中大量“城中村”的出现;在劳动力待遇方面,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分割和歧视;在生活方式方面,流入的外来劳动力(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与城市户籍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差异。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对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城市招工范围、农转非的途径等做了极其详细的规定。一方面将农民钉在土地上,强制他们完成为城市工业部门和城市建设提供积累的任务;另一方面将广大农民享受城市较充裕的粮食供给、较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较完备的公共产品提供的权利剥夺了。
同时,户籍制度还带来了空间、历史差距、二元部门和社会地位四重锁定效应。即使农民再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也没有渠道进入公务员行列,更不用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战略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但却不能享受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户籍制度不断被完备,不断被强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什么叫做城乡二元化?
城乡二元化又称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
扩展资料: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要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制度。
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使城乡经济体制向不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方向转变,为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治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治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
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什么叫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可称为城乡差别/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据2004年2月26日《法制日报》刘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有的差距就明显缩小,如粮食、副食品供应纳入市场调节,其城乡鸿沟并不大。但局部鸿沟的弥合并不等于总体鸿沟的消失。以户籍属地为先决条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消失,局部的差距甚至制度化了。如征兵,城市兵可以安排就业,农村兵几乎很少安排;如社会保障,城市阶层大多数可以享有,但农村大多数人不享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框架并不十分科学,它掩盖了其他深刻的差距,如行政建制的差距,什么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县的区分就意味着国民的“地域宿命”和成长空间的等级身份差别;还有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等差别都暗示了国民的“宿命”,都被城乡二元结构这个词简单化了。在简单化的情况下,以市民“天生”的一等公民优越感与农民“天生”的二等公民低落感简单地区分了中国人:市民和农民,哪怕后者是某个市的农民,也只能叫农民,如上海农民。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是中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可以简单地用市民意识和农民意识来划分,导致(某些)城里人鄙视农民工,而农民工嫉恨城里人;当然也会造成某些北京人、上海人之辈看不起外省人,因为前者认为他们才是真正“城里人”,有一种国际大都市的精神优越感,后者不管怎样都是“乡下人”,哪怕你是长沙人。所以有人指出:“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中国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是什么?
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种举世罕见的城乡隔离制度,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和市民与农民两种迥异的不同公民身份。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这是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可称为城乡差别/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